广西:世锦赛以"南宁精神"展示"广西形象"
以“南宁精神”展示“广西形象”
——南宁市精心筹办体操世锦赛系列报道之三
广西新闻网-广西日报记者 文彩云 杨 波 苏必庆
多国政要,70多个国家的参赛代表团齐聚广西南宁;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记者聚焦赛事,聚焦广西——10月3日,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将正式开赛。
一场盛大国际赛事,往往能将一座城市推向世界舞台。
这舞台,既展示着城市形象,亦考验着城市精神。
这考验,不仅体现在10余天的比赛期间,还贯穿之前整整3年的筹备过程。
舞台上,区域性国际城市——南宁,以赛为媒,发扬“能帮就帮 敢做善成”的南宁精神,展示“开放包容”的广西形象。
这精神,这形象,体现在哪里?
体现在一座座的场馆、立交桥等基础设施上,那是广大干群3年辛劳汗水的结晶。
体现在国际体联的高度赞誉中:“相关的比赛场馆近乎完美”“南宁的赛前组织扎实有效”……
体现在斑马线上的文明举动、社区大妈的热心助人、出租车司机的微笑服务等城市文明风气的点点滴滴……
“举办国际体育赛事,是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和提高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渠道。面对这场重大战役,不但要打赢,而且要打得漂亮。”自治区党委常委、南宁市委书记余远辉说。
开放包容,“国际化”迎世锦
“Welcome to Nanning!Where are you going?”……近日,前来南宁办事的新西兰人迈克遇到了会讲简单英语的南宁“的哥”黄诚,虽然多次到南宁会讲中文,但迈克感觉新奇又亲切。
迈克的感受,缘自世锦赛对南宁注入的国际化元素——南宁市交通、医疗、酒店等各服务行业从业者,掀起了学英语热潮。
今年4月起,南宁各出租车公司、酒店、医院等服务行业,分班组、分批次不间断对驾驶员、服务员、医生等进行培训。除印发英语学习手册,还设置了角色扮演互动环节。对于直接服务世锦赛的服务人员,则组织开展了系列外事、礼仪、安全、英语等岗前培训。
“每次来,我都能感受到南宁国际化、现代化的步伐。”已连续四届参加中国东盟-博览会的缅甸商人钦登惊奇地发现,南宁的公交第一次有了中英文双语播报的服务,公交站牌也全部换成双语站牌。
世锦赛吹响了南宁市现代化、国际化的集结号。服务,从细微处体现南宁的现代化、国际化。城建,则从宏观上体现南宁的现代化、国家化。
9月25日,“南宁的第一窗口”南宁机场新航站楼正式启用,以“双凤还巢”造型迎接世界各国友人。机场负责人介绍,原有的航站楼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50万人次设计,对快速发展的南宁而言,无疑束缚了奔跑的脚步。新航站楼项目2020年完全建成后,每年可满足16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,16.4万吨的货邮吞吐量,飞机起降量13.76万次。
就在9月初,五象-友谊立交、五象-壮锦立交和五象-银象立交3座立交桥的同步通车,南宁机场直达广西体育中心的时间大大缩短,有效拉近各方宾客与世锦赛的距离,亦拉近了南宁与世界的距离。
“世锦赛拉近了我们的距离!”9月12日,第四十五届世锦赛吉祥物“南南”“宁宁”,随着体操之旅,来到了远在7180公里之外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,受到当地市民的热烈欢迎。截至9月19日,“南南”和“宁宁”的足迹已经走过沙特阿拉伯利雅得、泰国曼谷、澳大利亚阿德莱德、美国旧金山等45个国内外城市。
“南南”“宁宁”随着世锦赛的体操之旅扩大了南宁的影响,亦拉近了南宁与世界的距离。
能帮就帮,“文明风”沐世锦
“奶奶,我帮您买票吧,您先坐着休息一会儿。”9月18日中午,南宁埌东客运站售票员梁译之下班后,并不急着回家。她挂上“文明引导员”的绶带,高举“我帮您”的小木牌,在车站里四处走动,为群众提供引导、咨询和购票服务。
“能帮就帮嘛,客运站是南宁形象的窗口之一,要通过我们的服务,让国内外旅客对南宁留下好印象。”梁译之说。
在江南区五一西社区翠湖新城小区的莫丽英爱心驿站理发屋里,82岁的何秀娜跟几位老街坊一边吃着热乎乎的包子,一边等待莫丽英为她们免费理发。“她从来不收我们这些困难老人的钱,逢年过节还带着其他志愿者给我们送米送油,对我们比亲生子女还要好!”面对老人的夸奖,莫丽英羞涩一笑:“能帮就帮咯。”
车站、社区……随处能见到的“能帮就帮”身影,正在成为南宁市筹办世锦赛一张感人的“微笑名片”。
“人人都是志愿者,人人都是引导员。”世锦赛志愿者部综合协调组负责人黄铁生介绍,在南宁城市中心区、社区,40个志愿服务站先后启用,预计将为国内外宾客提供超过5.2万次志愿服务。与此同时,志愿精神亦在全市范围延伸,超过10万市民申请担任世锦赛城市志愿者。
出租车、公交车司机带头礼让斑马线,退休妇女组成“朱槿之约巾帼服务队”到公交车站维护秩序,打造服务行业的“微笑窗口”……放眼南宁,文明的气息在城市各个角落流转。
敢做善成,“转作风”备世锦
世锦赛落户南宁,是机遇亦是挑战。不仅考验着城市建设,更考验着这座城市的管理者。
3年前,世锦赛落户南宁时,挑战如影随形。
长堽路6年间因拆迁不顺、管线迁移等因素曾几度停工,类似“断头路”一度成为民忧工程;体育中心配套场馆刚刚起步,连接体育中心和机场的道路被诸多工地阻隔;闯红灯、无证驾驶电动车等不文明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……
“用‘转作风’备战世锦赛!”南宁市广大干部群众用具体行动拥抱机遇、迎接挑战。
为打通长堽路等断头路,南宁启动了相关道路改扩建工程,市委书记、市长亲自担任相关工程责任人,多次现场办公,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,相关断头路陆续贯通。
为拉近体育中心与机场的距离,更好服务世锦赛,南宁市重点项目办先后组织召开项目协调例会36次、解决影响施工的310多个“瓶颈”问题,相关工程相继于9月初竣工,工作效率和成果得到施工单位一致肯定。
为治理交通不文明现象,自去年开始,南宁市拉开“美丽南宁·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”,剑指占道经营、乱停乱放、电动车无牌无证、闯红灯等各种城市乱象,清理整顿违法营运车辆,全市80万辆电动车上牌纳入有序管理。
为让失信行为无处藏身,南宁市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,为全市700多万市民建立个人信用档案。用制度规范普通市民乃至党政机关的失信行为,有效提高了城市“软指标”,为“文明迎世锦”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备战世锦赛,已成为干部转作风契机。
南宁市以“唯进步,不止步”的姿态,将服务世锦赛的各项工作变成考核干部能力的“标尺”,加大问责问效力度,创新监督方式,推出了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监督检查问责问效制、“电视问政”等诸多举措。据统计,在举办的9期电视问政节目中,先后有市直有关部门、城区和开发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38人次参与直播接受问政,曝光的82个问题全部得到整改落实。
南宁市开展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科长“机关六病”专项测评工作和“千企评议科长”测评活动等,为世锦赛各项筹备工作的顺利开展,打通了“中梗阻”,清除了“顶门杠”,搬掉了“绊脚石”。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通过创新服务方式,优化审批流程,提供“保姆式”服务,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、企业办证,工作效率、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率大幅攀升。
“以前为项目跑部门办事难,现在,政府反过来‘催’着我们办事。”南宁市五象新区一项目负责人胡宗伟感慨道。
这一切,皆为金秋十月。届时,世锦赛绽放南宁,世界聚焦广西!
|